周甜心一包養網書卷三十七 傳記第二十九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7539742c4968.08853972.

  寇雋 韓褒 趙肅 張軌 李彥 郭彥 裴文舉高賓

  寇雋字祖雋,上谷昌平甜心花園人也。祖讚,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遠將軍、郢州刺史。〔一〕

  雋性寬雅,幼有識量,勤學強記。兄祖訓、祖禮及雋,並有志行。閨門雍睦,白首同居。父亡雖久,而猶於生平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幾杖,以時節列拜,垂涕陳薦,若宗廟焉。吉兇之事,必先啟告,遠行往復,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財利為心。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二〕雋於後知之,乃曰:「惡木之陰,不成暫息;盜泉之水,無容誤飲。得財掉行,吾所不取。」遂訪主還之。其雅志這般。

  以選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請。年夜乘賊起,燕齊搗亂,〔三〕雋參護軍事東討,以功授員外散騎侍郎,遷尚書左平易近郎中。以母憂不拜。正光三年,拜輕(騎)〔車〕將軍,〔四〕遷揚烈將軍、司空府功曹從軍,轉主簿。時靈太后臨朝,減食祿官非常之一,造永寧梵剎,令雋典之。資費巨包養萬,主吏不克不及欺隱。寺成,又極絢麗。靈太后嘉之,除左軍將軍。孝昌中,朝議以國用缺乏,乃置鹽池都將,秩比上郡。前後居職者,多有侵隱。乃以雋為之。加龍驤將軍,仍主簿。

  永安初,華州平易近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長史以下,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雋曰:「史底窮平易近,楊公橫奪其地。若欲損缺乏以給不足,見使相同,未敢聞命。」遂以地還史底。孝莊帝後知之,嘉雋守正不撓,即拜司馬,賜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訓斥焉。

  二年,出為左將軍、(涼)〔梁〕州刺史。〔五〕風俗荒獷,多為響馬。雋乃令郡縣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氣頓革。梁遣其將曹琰之鎮魏興,繼日版築。琰之屢擾疆埸,邊人患之。雋遣長史杜休道率兵霸佔其城作者是不是邏輯繞過了?,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年夜將軍景宗之季弟也。〔六〕於是梁人憚焉。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助,遂遣年夜兵頓魏興,志圖攻取。雋撫勵將士,人思效包養軟體命。梁人知其得眾心也,弗之敢逼。雋在州貧苦,不治財產。秩滿,其子等並徒步而還。吏人送雋,留連於道,久之乃得出界。

  年夜統二年,〔七〕東魏授雋洛州刺史,雋是以乃謀回闕。五年,將家及支屬四百餘口進關,拜祕書監。時軍國草創,墳典閒逸,雋始選置令史,抄集經書,四部群書,稍得周備。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邑二百戶。十七年,除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雋以大哥乞骸骨,太祖弗許。遂托病篤,不復朝覲。魏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

  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子,增邑五百戶。武成元年,進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增包養邑并前二千戶。雋年齒雖邁,而志識未衰,傳授子孫,必先禮典。世宗尚儒重道,〔八〕特欽賞之,數加恩錫,思與相見。雋不得已,乃進朝。世宗與同席而坐,因顧訪洛陽故事。雋身長八尺,鬚鬢皓然,容止打量,音韻明朗。帝與之議論,不覺屢為前膝。及雋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看於公。宜數相見,以慰虛想。」以御輿令於帝前乘出。顧謂擺佈曰:「這般之事,唯積善者可乃至之。何止見重於今,亦將傳之萬古。」時聲。人咸認為榮。保定三年卒,時年八十。〔九〕高祖歎惋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曰元。

  雋篤於仁義,期功之有孤者,衣食豐約,俱與之同。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雋結友。雋每造光,常清言移日。小宗伯盧辯以雋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閑暇,輒詣雋讌語彌日。恆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其為通人所敬佩這般。

  子奉,位至儀同三司、年夜將軍、順陽郡守、洵州刺史、昌國縣公。〔一0〕奉弟顒,少勤學,最著名。居喪哀毀。歷官儀同年夜將軍,掌朝、布憲、典祀下年夜夫,〔逐一〕小納言,濩澤郡公。

  韓褒字弘業,其先潁川潁陽人也。徙居包養合約昌黎。祖瑰,魏鎮西將軍、平涼郡守,安寧郡公。父演,征虜將軍、中散年夜夫、恆州刺史。

  褒少有志尚,勤學而不守章句。其師怪而問之。對曰:「文字之間,常奉訓誘。至於商較異同,請從所好。」師是以年夜奇之。及長,瀏覽經史,深邃深摯有遠略。魏建明中,起身奉朝請。加彊弩將軍,遷太中年夜夫。

  屬魏室喪亂,褒避地於夏州。時太祖為刺史,素聞其名,待以客禮。及賀拔岳為侯莫陳悅所害,諸將遣使迎太祖。太祖問以往留之計。褒曰:「方今王室凌遲,國內鼎沸。使君天資威武,恩結士心。賀拔公奄及於難,物情危駭。寇洛自知庸懦,委身而託使君。若總兵權,佔有關中之地,此天授也,何疑乎!且侯莫陳悅亂常速禍,乃不乘勝朝上進步平涼包養網,反自遁逃,屯營洛水。〔一二〕斯乃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不世之勳,在斯一舉。時者,可貴而易掉,包養網誠願使君圖之。」太祖納焉。

  太祖為丞包養網比較相,引褒為錄事從軍,賜姓侯呂陵氏。〔一三〕年夜統初,遷行臺左丞,賜爵三水縣伯。尋轉丞相府屬,加中軍將軍、銀青光祿年夜夫。二年,梁人北寇商洛,東魏復侵樊鄧,於是以褒為鎮南將軍、丞相府從事中郎,出鎮淅酈。居二年,徵拜丞相府司馬,進爵為侯。

  出為北雍州刺史,加衛年夜將軍。州帶北山,多有響馬。褒密訪之,並豪右所為也,而陽不之知,厚加冷遇。謂之曰:「刺史起自墨客,安知督盜,所賴卿等共分其憂耳。」乃悉詔狡猾少年素為鄉里包養網患者,署為主帥,分其地界。有盜發而不獲者,以故縱論。於是諸被署者,莫不惶懼。皆首伏曰:「前盜發者,並某等為之。」一切徒侶,皆列其姓名。或流亡藏匿者,亦悉言其地點。褒乃取盜名簿躲之。因年夜牓州門曰:「自知行盜者,可急來首,即除其罪。盡今月不首者,顯戮其身,籍沒老婆,以賞前首者。」十日之間,諸盜咸悉首盡。褒取名簿勘之,一無差別。並原其罪,許以改過。由是群盜屏息。進為給事黃門侍郎。九年,遷侍中。

  十二年,除都督、西涼州刺史。羌胡之俗,輕貧弱,尚大富。大富之家,侵漁小平易近包養網比較,同於僕隸。故貧者日削,豪者益富。褒乃悉募貧人,以充戰士,優復其家,蠲免徭賦。又調窮人財物以振給之。每西域商貨至,又先盡貧者市之。於是貧富漸均,戶口殷實。十六年,加年夜都督、涼州諸軍事。魏廢帝元年,轉會州刺史。二年,進位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尋加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武成三年,徵拜御伯中年夜夫。

  保定二年,轉司會。三年,出為汾州刺史。州界北接太原,當千里徑。先是齊寇數進,包養軟體平易近廢耕桑,前後刺史,莫能防捍。褒至,適會寇來,褒乃不部屬縣。人既不及裝備,以故多被搜劫。齊人喜相謂曰:「汾州不覺吾至,先未集兵。今者之還,必莫能追躡我矣。」由是益懈,不為堡壘。褒已先勒精銳,伏北山中,分據險阻,邀其回路。乘其眾怠,縱伏擊之,盡獲其眾。故事,獲生口者,並囚送京師。褒因是奏曰:「所獲賊眾,缺包養網乏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有詔許焉。自此抄兵頗息。四年,遷河洮封三州諸軍事、〔一四〕河州總管。天和包養軟體三年,轉鳳州刺史。尋以大哥請致仕,詔許之。五年,拜少保。

  褒歷事三帝,以忠誠見知。高祖深相敬佩,常以師道處之。每進朝見,必有詔令坐,然後始與論政事。〔一五〕七年,卒。贈涇岐燕三州刺史。諡曰貞。子繼伯嗣。

  趙肅字慶雍,河南洛陽人也。世居河西。及沮渠氏滅,曾祖武始回於魏,賜爵金城侯。祖興,中書博士。父申侯,舉秀才,後軍府主簿。

  肅早有品行,著名於時。魏正光五年,酈元為河南尹,辟肅為主簿。孝昌中,起身殿中侍御史,加威烈將軍、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尋除直後,轉直寢。永安初,授廷尉(天)平,二年,轉監。後以母憂往職,起為廷尉正。〔一六〕以疾免。久之,授征虜將軍、中散年夜夫,遷左將軍、太中年夜夫。東魏天平初,除新安郡守。秩滿,還洛。

  年夜統三年,獨孤信東討,肅率宗報酬鄉導。授司州治中,轉別駕。監視糧儲,軍用不匱。太祖聞之,謂人曰:「趙肅可謂洛陽主人也。」七年,加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年夜夫、都督,仍別駕。領所部義徒,扼守年夜塢。又兼行臺左丞,東道慰問。九年,行西嶽郡事。

  十三年,除廷尉少卿。來歲元日,當行朝禮,非有冊包養一個月價錢封者,不得預焉。肅時未有茅土。左僕射長孫儉白太祖請之。太祖乃召肅謂曰:「歲初施禮,豈得使卿不預,然作甚不早言也?」於是令肅自選封名。肅曰:「河清乃承平之應,竊所願也。」於是封清河縣子,邑三百戶。十六年,除廷尉卿,加征東將軍。肅久在理官,執心平允。凡所處斷,咸得其情。廉慎自居,不營財產。時人以此稱之。十七年,進位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乙弗氏。

  先是,太祖命肅撰定法令。肅積思累年,遂感心疾。往職,卒於家。子正禮,齊王憲府屬、年夜都督、新安郡守。〔一七〕

  時有高平徐招少好法令。講話措筆,常欲辨析秋毫。歷職表裡,有當官之譽。從魏孝武進關,為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右丞。時朝廷播遷,典章有闕,至於臺閣軌儀,多招所參定。論者稱之。尋遷侍中、度支尚書。年夜統初,卒。

  張軌字元軌,濟北臨邑人也。父崇,高平令。

  軌少勤學,志識豁達。初在洛陽,家貧,與樂安孫樹仁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以此見稱。永安中,隨爾朱榮擊元顥,除討寇將軍、奉朝請。軌常謂所親曰:「秦雍之間,必有王者。」爾朱氏敗後,遂杖策進關。賀拔岳以軌為記室從軍,典機務。尋轉倉曹,加鎮遠將軍。時穀糴湧貴,或有請貸官倉者。軌曰:「以私害公,非吾宿志。濟人之難,詎得相違。」乃賣所服衣物,糴粟以賑其乏。

  及岳被害,太祖以軌為都督,從征侯莫陳悅。悅平,使於洛陽。見領軍斛斯椿,椿曰:「高歡逆謀,已傳行路。情面西看,以日為年。未知宇文何如賀拔也?」軌曰:「宇文公函足經國,武可定亂。至於高識遠度,非愚管所測。」椿曰:「誠如卿言,真可恃也。」太祖為行臺,授軌郎中。魏孝武西遷,除中書舍人,封壽張縣子,邑三百戶,加左將軍、濟州年夜中正,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吏部郎中。六年,出為河北郡守。在郡三年,聲績甚著。臨人治術,有循吏之美。年夜統間,宰人者多推尚之。進為丞相府從事中郎,行武功郡事。章武公導出鎮(泰)〔秦〕州,〔一八〕以軌為長史。加撫軍將軍、年夜都督、通直散騎常侍。魏廢帝元年,進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甜心寶貝包養網。二年,賜姓宇文氏,行南秦州事。魏恭帝二年,徵拜度支尚書,復除隴右府長史。卒於位,時年五十五。諡曰質。軌性清素,臨終之日,家有餘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子肅,世宗初,為宣納上士,轉中外府記室從軍、中猴子訓侍讀。早有才名,性頗輕猾,時人比之魏諷。卒以罪考竟終。

  李彥字彥士,梁郡下邑人也。祖先之,〔一九〕魏淮南郡守。父靜,南青州刺史。

  彥少有節操,勤學慕古,為鄉閭之所敬憚。孝昌中,解褐奉朝請,加輕車將軍。從魏孝武進關,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加寧朔將軍,進號冠軍將軍、中散年夜夫,遷平東將軍、太中年夜夫。年夜統初,除通直散騎侍郎。三年,拜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年夜夫、太保轉太傅長史、儀曹郎中、左平易近郎中。十二年,省三十六曹為十二部,改授平易近部郎中,封平陽縣子,邑三百戶。十五年,進號中軍將軍,兼尚書左丞,領選部。雄師東討,加持節、年夜都督、通直散騎常侍,掌留臺事。魏廢帝初,拜尚書右丞,轉左丞。〔二0〕

  彥在尚書十有五載,屬軍國草創,碎務殷繁,留意省閱,未嘗懶惰。斷決如流,略無疑滯。臺閣莫不歎其公勤,服其明察。遷給事黃門侍郎,仍左丞。尋進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出為鄜州刺史。彥以東夏未平,固辭州任,詔許之。拜兵部尚書,加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仍兼著作。六官建,改授軍司馬,進爵為伯。

  彥性謙和,有禮儀。雖居顯要,於親黨之間,恂恂如也。輕財重義,好施愛士。時論以此稱之。然素多疾而勤於蒞職,雖沉頓床笫,猶理務不輟,遂至於卒。時年四十六。諡曰敬。

  彥臨終遺誡其子等曰:「古人以窾木為櫝,葛虆為緘,下穩定泉,上不泄臭。此實吾生平之志也。但事既矯枉,恐為世士所譏。今可斂以時服,葬於墝塉之地,忽用冥具、芻塗及儀衛等。爾其念之。」朝廷嘉焉,不奪其志。

  子昇明嗣。少歷顯職。年夜象末,太府中年夜夫、儀同年夜將軍。

  郭彥,太原陽曲人也。其先從宦關右,遂居馮翊。父胤,郡功曹、靈武令。

  彥少著名,太祖臨雍州,辟為西曹包養故事書佐。尋除開府儀同主簿,轉司空記室、太尉府屬,遷虞部郎中。年夜統十二年,初選當州首看,管轄鄉兵,除帥都督、持節、平東將軍。以居郎官著稱,封龍門縣子,邑三百戶,進年夜都督,遷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司農卿。是時,岷州羌酋傍乞鐵匆與鄭五醜等寇擾西服。彥從年夜將軍宇文貴討平之。魏恭帝元年,除兵部尚書。仍以本兵從柱國于謹南伐江陵。進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增邑五百戶,進爵為伯。六官建,拜平易近部中年夜夫。

  孝閔帝蒞祚,出為澧州刺史。蠻左生梗,未遵朝憲。至於錢糧,違命者多。離合無恆,不營農業。彥勸以耕稼,禁共遊獵,〔二一〕平易近皆務本,家不足糧。流亡之徒,咸從賦役。先是以澧州糧儲乏少,每令荊州遞送。自彥蒞職,倉庾充分,無復轉輸之勞。

  齊南安城主馮顯密遣使回降,其眾未之知也。柱國宇文貴令彥率兵應接。齊人先令顯率所部送糧南下,彥懼其眾不從命,乃於路邀之。顯因得自拔。其眾果拒戰,彥縱兵奮擊,並虜獲之。以南安無備,即引軍掩襲。顯外兵從軍鄒紹既為彥所獲,因請為鄉導。彥遂夜至城下,令紹詐稱顯回。門者開門待之,彥引兵而包養價格ptt進,遂有其城。俘獲三千餘人。晉公護嘉之,進爵懷德縣公,邑一千戶。以南安懸遠,尋令凱旅。及秩滿還朝,平易近吏號泣送彥二百餘里。尋為東道年夜使,不雅省風氣。除蒲州總管府長史,進為工部中年夜夫。

  保定四年,護東討。彥從尉遲迥攻洛陽。迥復令彥與權景宣南出汝潁。及軍次豫州,彥請攻之。景宣以城守既嚴,卒難攻取,將欲南轅,更圖經略。彥以受命班師,須與雄師相接。若向江干建功,更非朝廷本意。執拗不從,兼畫攻取之計。會其刺史王士良妻弟董遠秀密遣送款,景宣乃從。於是引軍圍之,士良遂出降。仍以彥鎮豫州,增邑六百戶。尋以洛陽凱旅,亦棄而不守。屬純州刺史樊舍卒,其地既東接陳境,俗兼蠻左,初喪州將,境內騷然。朝議以彥威望著於西北,便令鎮撫。彥至,吏人畏而愛之。

  天和元年,除益州總管府長史,轉隴右總管府長史。四年,卒於位。贈小司空、宜鄜丹三州刺史。

  裴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祖秀業,魏中散年夜夫、天水郡守,贈平州刺史。

  父邃,性方嚴,為鄉鎮所推挹。解褐散騎常侍、奉車都尉,累遷諫議年夜夫、司空從事中郎。年夜統三年,東魏來寇,邃乃糾合村夫,分據險峻以自固。時東魏以正平為東雍州,遣其將司馬恭鎮之。每遣間人,扇動蒼生。邃密遣都督韓僧明進城,喻其將士,即有五百餘人,許為內應。期日未至,恭知之,乃棄城夜走。因是東雍遂內屬。及李弼略地東境,邃為之鄉導,多所降下。太祖嘉之,特賞衣物,封澄城縣子,邑三百戶,進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年夜夫,加散騎常侍、太尉府司馬,除正平郡守。尋卒包養網官。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文舉少忠謹,瀏覽經史。年夜統十年,起身奉朝請,遷丞相府墨曹從軍。時太祖諸子年幼,盛簡賓友。文舉以選與諸令郎遊,雅相欽敬,未嘗戲狎。遷威烈將軍、著作郎、中外府從軍事。魏恭帝二年,賜姓賀蘭氏。孝閔帝踐阼,襲爵澄城縣子。

  齊公憲初揭幕府,以文舉為司錄。世宗初,累遷帥都督、寧遠將軍、年夜都督。及憲出鎮劍南,復以文舉為益州總管府中郎。武成二年,就加使持節、車騎年夜將軍包養網比較、儀同三司。蜀土沃饒,商販百倍。或有勸文舉以利者,文舉答之曰:「利之為貴,莫若安身。身安則道隆,非貨之謂。是以不為,非惡財也。」憲矜其貧窶,每欲資給之。文舉恆自謙虛,辭多受少。

  保定三年,遷絳州刺史。邃之往正平也,〔二二〕以廉約自守,每行春省俗,單車罷了。及文舉臨州,一遵其法。蒼生美而化之。總管韋孝寬特相欽重,每與議論,不覺膝前於席。天和初,進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尋為孝寬柱國府司馬。六年,進為司憲中年夜夫,進爵為公,〔二三〕增邑通前一千戶。俄轉軍司馬。建德二年,又增邑七百戶。

  文舉少失怙,其兄又在山東,唯與弟璣幼相訓養,友好甚篤。璣又早亡,文舉撫視遺孤,逾於己子。時人以此稱之。初,文舉叔父季和為曲沃令,卒於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於正平縣。屬工具分隔,韋氏墳壟在齊境。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氏柩短期包養西回,竟得合葬。

  六年,除南青州刺史。宣政元年,卒於位。子冑嗣。官至年夜都督,早卒。

  時有高賓者,歷官表裡,亦以幹用見稱。

  賓,渤海修人也。其先因官北邊,遂沒於遼左。祖暠,以魏太和初,自遼東回魏。官至安寧郡守、衛尉卿。父季安,〔二四〕撫軍將軍、兗州刺史。

  賓少伶俐,有文武幹用。仕東魏,歷官至龍驤將軍、諫議年夜夫、立義都督。同列有忌其能者,譖之於齊神武。賓懼及於難,年夜統六年,乃棄家眷,間行回闕。太祖嘉之,授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年夜夫。稍遷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年夜都督。世宗初,除咸陽郡守。政存簡惠,甚得平易近和。世宗聞其能,賜田園於郡境。賓既羈旅回國,支屬在齊,常慮見疑,無以守信。乃於所賜田內,多蒔竹木,盛構堂宇,并鑿沼澤以環之,有終焉之志。朝廷以此知無貳焉。加使持節、車騎年夜將軍、儀同三司、包養價格散騎常侍,賜姓獨孤氏。

  武成元年,除御正下年夜夫,兼小載師,出為益州總管府長史。保定初,徵拜計部中年夜夫,治中外府從事中郎,賜爵武陽縣伯。賓敏於從政,果敢定奪,文案雖繁,綽不足裕。轉太府中年夜夫、齊公憲府長史。天和二年,除鄀州諸軍事、鄀州刺史,進位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治襄州總管府司錄。六年,卒於州。時年六十且溫柔。八。子熲,為隋文帝佐命。開皇中,贈賓禮部尚書、武陽公。諡曰簡。

  又有安寧燎允,本姓牛氏,〔二五〕亦有器幹,著名於時。歷官侍中、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臨涇縣公,賜姓宇文氏。掉其事,故不為傳。允子弘,博學洽聞。宣政中,內史下年夜夫、儀同年夜將軍。年夜象末,復姓牛氏。

  史臣曰:寇雋委質兩朝,以儒素見重。韓褒奉事三帝,以忠誠著名。趙肅平允當官。張軌循良播美。李彥譽流省閤。郭彥信著蠻陬。歷官外內,〔二六〕並那時之選也。文舉之在絳州,世載清德。辭多受少,有廉讓之風焉。〔二七〕

  校勘記

  〔一〕 父臻安遠將軍郢州刺史 魏書卷四二寇讚附子臻傳作「遷建威將軍、郢州刺史」。包養網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寇臻墓誌(圖版二0六)稱臻以沘陽鎮將「遷假節建威將軍、鑒安遠府諸軍包養故事事、郢州刺史」。同書寇遵考墓誌(圖版三六三)云:「祖臻,〈馬龍〉(即龍)驤將軍、包養網監安遠府諸軍事、幽郢二州刺史。」據寇臻墓誌,「〈馬龍〉驤將軍、幽州刺史」是贈官。這裏所云「安遠將軍」,據墓誌乃是「鑒(監)安遠府諸軍事」,其本號是建威將軍。或後任郢州刺史的號角是安遠將軍,其軍府為安遠府,寇臻乃是以本將軍監府事。魏書卷逐一三官氏志安遠將軍是第四品,建威將軍是從第四品下階,所以沒有逕授安遠,當是班階未到,不克不及驟遷之故。據此,傳作「安遠將軍」微誤。

  〔二〕 而剩得絹五匹 北史卷二七寇讚附孫雋傳作「而利得絹一匹」。

  〔三〕 年夜乘賊起燕齊搗亂 北史本傳「齊」作「趙」。按年夜乘教徒起義在冀州,作「趙」是。

  〔四〕 拜輕(騎)〔車〕將軍 宋本、南本、局本「騎」作「車」。按魏書卷逐一三官氏志輕車將軍在從第五品,無「輕騎」。今據改。

  〔五〕 出為左將軍(涼)〔梁〕州刺史 宋本及北史本傳「涼」作「梁」。按下文云:「梁遣其將曹琰之鎮魏興,繼日版築。琰之屢包養擾疆埸。」魏興與梁州近,故能「屢擾疆埸」,若是涼州,不該觸及魏興。作「梁」是,今據改。
台灣包養網
  〔六〕 梁年夜將軍景宗 北史本傳「將」下無「軍」字。張森楷云:「景宗未嘗為年夜將軍,此非實錄。」按「軍」字疑衍。

  〔七〕 年夜統二年 宋本和北史傳「二」作「三」。

  〔八〕 世宗尚儒重道 宋本及北史本傳「道」作「德」。

  〔九〕 時年八十 北史本傳作「八十二」。

  〔一0〕子奉位至儀同三司年夜將軍順陽郡守洵州刺史昌國縣公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有寇奉叔墓誌(圖版三六二),奉叔即奉包養網,傳當是雙名單稱。誌稱奉叔周時終官和隋初贈官都是儀同年夜將軍。按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