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北麓,天剛蒙蒙亮,群山被薄霧籠罩。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光條村村民歐條降換上雨靴,扛起農具,踩著露珠,朝著山間走去。他要趕往自家鉤藤基地,搶抓農時進行管護,保證今年有個好收成。
“從選品種到送技術,再到深加工,鉤藤地里的成果離不開專家指導。”歐條降說,得益于一批批專家接續幫扶,不少村民像他一樣,找到合適的致富路,腰包越來越鼓。
2015年起,中央組織部定點幫扶貴州省臺江縣,從東部幫扶城市協調干部人才力量,對臺江縣的學校、醫院進行“組團式”幫扶九宮格。2022年,中央在全國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啟動教育、醫療、科技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貴州20個縣位列其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再到鄉村全面振興,貴州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激活“組團式”幫扶這一“智力引擎”,不斷滿足群眾上好學、看好病、能致富的期盼。
立足現實需求,解決發展難題
劍河縣山地多、耕地少,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實現高效產出?村民一度苦苦探索。
“種過苞谷,試過水果,付出多、產量少、效益低,不少山地撂了荒,村民紛紛外出謀生。”歐條降說,每天望著山想不出法子,干勁被一點點消磨。
“組團式”幫扶團隊來到縣里,反復調研后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引導劍河縣走出一條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山上的林業資源豐富,長著鉤藤、黃精等上千種野生中藥材,十分適合發展中藥材產業。”2022年3月,一支由23人組成的國家級科技特派團來到劍河縣,貴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特派團技術團長周濤帶隊調研,聯合縣政府劃定鉤藤、黃精等中藥材種植產業帶,建設中藥材種植試驗示范點,持續進行后期技術跟蹤服務。劍河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78萬畝,涉及品種31個。
如今,光條村成了劍河縣的鉤藤主產區。歐條降一邊到村里的產業基地打工,一邊學習種植技術,自己種了60畝中藥材,一年收入10萬元。
“組團式”幫扶,關鍵是立足實際、精準施策。貴州立足各縣需求,持續完善幫扶舉措。明確1個科技特派團、學校、醫院為幫扶牽頭單位,同時匹配多家責任單位,多方聯動,整合資源,切實帶動受幫扶地區相關領域實現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共有1075名農技專家組建82支科技特派團到82個縣開展農技服務;712名教師組建40支教育幫扶團,集中幫扶20所普通高中、20所職業高中;226名醫生組建20支醫療幫扶團,集中幫扶20家縣級人民醫院。
“選派哪種類型的專家,省、州、縣會提前向各鄉鎮、部門征集需求,綜合匯總分析后確定。”劍河縣農業農村局科技服務中心綜合服務股負責人陳思桃說,前期征集匯總的124條需求,已解決90條,其余的正在對接。
依托“組團式”幫扶力量,劍河縣建成貴州省最大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線,培育4家規模以上中藥材企業,以中藥材為主的健康醫藥產業產值突破2.8億元。此外,縣里還發展了食用菌、蝦蟹(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起37個農業示范基地。
“貧瘠地也能種出搖錢樹!我們推行的‘組團式’幫扶,是全要素、三產融合的幫扶。如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底氣更足了。”劍河縣委副書記、科技特派團行政團長吳小勇說。
團隊明責賦權,幫扶著眼長效
微創介入治療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但需要專業醫師和先進設備。遵義市正安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醫療條件薄弱,微創介入治療技術是短板。
2022年3月,按照醫療人才“瑜伽場地組團式”幫扶工作安排,由廣東省珠海市人民醫院幫扶正安縣人民醫院,首批幫扶醫生來到正安縣。幫扶團隊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將心血管內科的電生理介入技術、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技術、泌尿外科的腹腔鏡技術以及骨科的椎間孔鏡技術等作為重點,讓老百姓在縣里就能享受一流診療服務。
“‘組團式’幫扶,不僅僅是人財物等資源的物理集聚,更重要的是理念更新,要真幫實扶,而不是簡單地參與,時間一到就走人。”珠海市人民醫院醫務科主任、泌尿外科主任醫師褚靖從事泌尿外科16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22年起褚靖擔任正安縣人民醫院院長,兩年時間里,他將自己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傾囊相授,幫助正安縣提升醫療水平。
“組團式”幫扶開展以來,貴州想方設法激勵幫扶團隊,推動幫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省委組織部、市委組織部經常與縣領導、幫扶團隊交流,解決幫扶中遇到的困難,并結合實際,協調有關部門下放人事權、分配權、考核權等,真正為幫扶團隊明責賦權。”正安縣委組織部部長賈軍表示,針對醫療幫扶,正安縣還細化幫扶人才職稱評聘、評先樹優、提拔使用、待遇補貼等,完善保障服務。
賈軍介紹,正安縣和幫扶醫院、學校、科技特派團簽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協議,按照“一縣一策、一校一策1對1教學、一院一策”的要求,制定詳細的幫扶計劃。緊盯重點,建立常態化工作任務、年度重點任務“兩個清單”,憑單問效。
褚靖帶領首批醫生團隊,制定幫扶計劃,系統謀劃正安縣人民醫院的全面提升。同時,突出重點,打造特色專科。“我們努力把心血管內科打造為名牌科室,將骨科和呼吸內科打造為重點科室,將基礎較好的神經內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規劃為優勢專科。”褚靖說,借鑒珠海市人民醫院的經驗,正安縣人民醫院整合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建立神經中心,全面提升科室綜合診療能力。
2023年3月,在幫扶團隊的努力下,正安縣人民醫院在遵義市率先建成遠程超聲醫學中心。這個集遠程心電、遠程腦電、遠程超聲、遠程血壓于一體的智慧醫療系統,開啟了“珠海市人民醫院+正安縣人民醫院+正安縣鄉鎮衛生院”“1+1+N”遠程智慧醫療幫扶新模式,實現大病不出縣、常見病不出鎮、小病不出村。
據介紹,貴州20個被集中幫扶的醫院已經建成急診急救中心86個,創建重點專科23個;20所普通高中新增特色選修課程193門;20所職業高中全部完成產業需求對接并優化專業設置,校企合作共建專業83個、課程89門,聯合培養學生2659名;科技特派團幫助指導發展優勢特色產業105個。
加強人才幫帶,“輸血”又“造血”
“結對子,師帶徒,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是最令人欣慰的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邊陽中學校長李妙潔說。
2022年8月,廣州空港實驗中學副校長李妙潔來到邊陽中學。與她同時到來的,還有來自廣州空港實驗中學、都勻市第二中學和惠水縣民族中學的8名教師。他們共同組成了一支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由李妙潔任團長。
為了做好規劃,李妙潔帶交流領團隊第一時間調研摸排,探索適應學校發展實際的教學管理新模式。“圍繞‘建機制、育骨干、創品牌’,力爭創建省級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破解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李妙潔說。
邊陽中學小樹屋地處邊遠山區,如何長期留住人才,保持隊伍穩定,打造一支教學能力過硬的教師團隊?
“來了以后,只要有空就去聽課,重點聽本地老師的課,既發現他們的優勢和不足,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到半個月,李妙潔發現了共性問題:老師們備課比較充分,但授課方式不夠靈活,課堂互動偏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啟動“廣州白云班”教學,實施粵黔兩地14校“線上線下”聯合教研機制,選派學校領導層、中層管理人員、授課教師外出交流培訓……通過引舞蹈場地進來、走出去,邊陽中學的教育質量、教師隊伍能力、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2023年,邊陽中學高考一本上線人數較2022屆增長22.22%。
作為羅甸縣唯一一所專業技術學校,羅甸縣中等職業學校也充分享受到“組團式”幫扶的紅利。“以前,教案抓不住重點、把不準方向,課堂效果不理想。”校作物生產技術專業教師趙應菊說,加入幫扶教師的教學團隊后,她通過持續跟崗學習,能力逐步提高,去年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堅持‘輸血’和‘造血’并舉,育強本土人才隊伍,這是教育幫扶的關鍵。通過全心全意的投入、實實在在的支持、著眼長遠的規劃,‘組團式’幫扶推動羅甸縣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羅甸縣委書記梁玉林說。
持續抓實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讓貴州教育、醫療、產業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省教育幫扶團隊累計培訓教師5萬余人次;343家省外醫療衛生機構對省內376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實質幫扶;20家被幫扶醫院累計開展新技術781項,手術帶教9129次;20個縣科技特派團解決技術問題2147個,指導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1301個。
“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是中央組織部等中央部委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造就高素質干部人才隊伍采取的重要舉措,為貴州提高教育、衛生健康事業和農村科技服務水平帶來重大機遇。我們將繼續健全幫扶機制,細化幫扶措施,強化服務保障,推動幫扶工作取得新實效。”貴州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