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會處,是黃河、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黃河甘肅段現已實現 “一河清水送下游”。
黃河“幾字彎”甘肅段包括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平涼市、慶陽市等5市28個縣,絕大部分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近年來,甘肅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碳匯、防風固沙、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為總體思路,穩步推進黃河“幾字彎”生態保護工作,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
多管齊下 綠進沙退
甘肅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甘肅省組織相關市縣開展區域聯防聯治,統籌沙漠邊緣與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協同治理,穩步提升林草植被蓋度。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草窩灘鎮曾經是白銀風沙危害最大、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地方,也是騰格里沙漠南部生態屏障的最后缺口。如今,這里綠意涌動、生機勃勃。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白銀市靠的是一個個尼龍沙障。
“尼龍沙障固沙周期長。沙障里面種的梭梭樹和檸條,可以固沙壓沙,有效恢復植被。”白銀市景泰縣翠柳溝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管護人員楊德飛說。
除了尼龍沙障,一片片“鎖邊林”也能有效阻止沙漠擴張的步伐。“白銀市在原有23公里省界林的基礎上,于景泰縣的甘蒙省界新栽了10公里的省界林,有效阻止了北部風沙對景泰縣的侵蝕。”白銀市景泰縣治沙試驗站站長屈登岱說。
據介紹,白銀市按照“北御風沙、南保水土、中建黃河綠洲”的思路,持續推進沿黃生態廊道、道路景觀、農田林網等生態屏障建設。“十四五”以來,白銀市完成國土綠化174.43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植樹造林22.04萬畝,完成人工種草及退化草原修復14.75萬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白銀市在植綠治沙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為黃河“幾字彎”甘肅段生態環境改善樹立了標桿。與此同時,慶陽市也在積極行動。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慶陽市建立了三北六期工程建設任務數據庫,繪制完成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慶陽市作戰圖,并結合全市各區域生態治理重點,完成了“一屏五區”重點項目建設布局。
近日,記者走進慶陽市環縣甜水鎮高崾峴村的防沙治沙示范點,看到由林工組成的植綠小隊正在查看幼苗生長情況。
環縣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黃土高交流原丘陵溝壑區,是生態脆弱區,為共享會議室全國379個重點沙區縣之一。作為甘肅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環縣勇擔主場責任,迅速掀起全縣植綠治沙高潮,努力打造新時代西北地區“塞罕壩”。
記者了解到,今年,環縣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了全縣三北工程六期項目總任務237萬畝的具體目標任務,其中造林132萬畝、種草105萬畝。“目前,環縣已完成規劃編制建設任務154萬畝(不含新造林管護),其中人工造林40萬畝、種草20萬畝、中幼林撫育5萬畝、退化林修復24萬畝、退化草原改良65萬畝,全面構建起毛烏素沙地南緣綠色生態屏障。”環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梁清君說。
記者來到環縣田佛山治理示范點,這里是環縣三北工程六期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看到,現場早已栽下成片的油松幼苗,目之所及盡是綠色。目前,田佛山治理示范點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模式,已栽植油松、樟子松、云杉、山杏、山桃等樹種333萬株,建設面積達4.5萬畝。
治山理水 修復生態
甘肅省定西市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黃河上游支流洮河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來到定西市通渭縣華家嶺鎮,超10萬畝的林帶教學場地像一條巨龍盤桓在山巒上,成為守護黃土高原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
近年來,面對水土流失面積占市域總面積85.3%的惡劣情況,定西市打響了以興修梯田、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為主的治山理水“大個人空間會戰”。
“我們在渭河以北、黃土高原區和洮河沿岸,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林草、梯田等坡面治理和淤地壩、谷坊等攔蓄工程,構筑起阻止泥沙流入黃河的堅固防線。”定西市水保站總負責人張謙介紹,目前,定西市有600萬畝林地、650萬九宮格畝草地、800多萬畝梯田、410個淤地壩、38萬處小型攔蓄工程,每年可攔截3700多萬噸泥沙流入黃河河道。
據了解,定西市堅持立體施策、科學施策、精準施策,抓細抓實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高標準建設黃河生態廊道。如今,山頂造林“戴帽子”、山坡種草“披掛子”、山腰梯田“系帶子”、山下建棚“圍裙子”、溝底打壩“穿靴子”,成為定西治理黃土高原的“綠色密碼”。
洮河水量充沛,水清見底。作為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與隴中相隔“千山萬壑”。2021年,伴隨著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引洮工程全線建小樹屋成。惠及甘肅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引洮夢終于實現。
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萬畝馬鈴薯高標準農田建設及灌溉示范基地,數萬畝旱作梯田錯落有致;農戶正在使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將水和肥料精準滴灌到馬鈴薯的根部……據介紹,引洮工程跨流域調水為定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三北工程、推動國土綠化、加快草原修復治理提供了水源保障。
目前,隨著多項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的陸續實施私密空間,隴中等地的皸裂“皮膚”正在加速修復。
智慧監管 改善水質
走進蘭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兩岸的水源涵養林郁郁蔥蔥,構筑起一道守護水源地的綠色屏障。很難想象,在幾年前,這里還是撂荒地、垃圾溝。
近年來,蘭州啟動水源地保護一、二期工程,實施了涵養林建設、河道修復等工程,提高了保護區風險抵抗能力,最大限度削減進入黃河的污染源。
近日,西北最大的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對外開放。這里集污水處理與生態景觀于一體。市民在感受鳥語花香的同時,還可以近距離探究污水變清水的奧秘。
2019年以來,蘭州投資46億元完成城區4座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擴容改造工作。經過提標擴容改造,4座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由60萬噸提高到90萬噸,排放標準從一級B提升到一級A。
在蘭州市西固區鐘家河西沙大橋附近,記者看到了一座正在試運行的水質自動監測站。據了解,黃河蘭州段全長約150.7公里,精準掌握水質情況至關重要。為此,蘭州市率先啟動智慧黃河蘭州段精細化管理監測建設項目,增設19座水質自動監測站、250余套視頻監控系統,覆蓋黃河流域蘭州段13.1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我們的項目可以發揮精準溯源、快速鎖定污染源的功能,能夠有效保障黃河水體健康。”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鐘曉強告訴記者,目前蘭州市黃河監管大數據平臺正在開發建設,19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已全部建設完成并開始試運行。
記者了解到,2023年蘭州市地表水5個國控、5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為百分之百,出境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穩定保持在Ⅰ類,實現了“一河清水送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