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良機齊發力助推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小小芝麻成為富民大產業;傳統村莊煥發新活力……
連月來,新華社記者兵分多路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深入湖南、浙江、河南等地采訪,1對1教學走進田間地頭、科研院所、企業工廠……記錄美麗鄉村的新變化,感受廣袤田野孕育的希望與生機。
插上科技“翅膀”,保障糧食安全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
數據顯示,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其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小雪節氣后幾天,走進位于湖南長沙的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記者看到,幾名研究人員正采用先進的分子育種技術,研制水稻新品種。相比傳統育種技術,分子育種可以精準改良種子性狀,大幅提升育種效率。
“我們正積極應用新技術手段,聚焦高產、擴面、提質的目標,培育重要水稻品種。”岳麓山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首席項目負責人趙炳然說,團隊已在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耐鹽堿水稻研制等領域取得突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湖南正努力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推動種質資源研發,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湖南雜交水稻育種與應用技術穩居國際領先地位,雜交水稻實現連續五輪高產躍升,單季畝產突破1200公斤。耐鹽堿水稻重大新品種創每畝573.8公斤高產紀錄。
“起步、前進……”隨著工作人員的口令和指揮,一臺由湖南省農業裝備研究所研制的智能無人駕駛拖拉機展示起停、轉彎、掉頭等功能。這臺機器功能多樣,能夠實現除草、施肥和旋耕等,能應用于設施農業和果園。
結合湖南地形特點,湖南省農業裝備研究所設有農業裝備、智能控制、農機農藝融合等研究室,滿足本地農業多樣化的作業需求。
在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的農田里,農機手正操作小型旋耕機作業。“本地企業研發的小農機,‘巴掌田’‘深泥田’里都能靈活作業,大大提高了種糧效率。”種糧大戶賀俊青說。
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83.46%。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湖南正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打造種業創新和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創新高地,加速推動湖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教學。
在浙江,插上數字化智慧“翅膀”的現代農業正釋放蓬勃產能。
走進浙江舟山岱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的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的蔬果層層疊疊,鋪展開來,散發出誘人光澤。
高質量的蔬菜種植,離不開高質量的蔬菜育苗。位于園區內的岱山縣自動化蔬菜育苗工廠,擁有世界先進的播種育苗流水線及自動化管控系統。
“從材料準備、播種催芽,到苗床碼垛、施肥煉苗,一系列由智能化管控系統生產管理的系統工序,每年可至少繁育蔬菜瓜果種苗2000萬株,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戶對優質種苗的需求。”育苗工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近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一場芝麻焦饃大賽吸引了30多家當地企業參賽,選手們都拿出看家本領,將30多種溜溜圓、嘎嘣脆的芝麻焦饃呈現在評委面前。
芝麻焦饃是周口當地的特色小吃,主要原料是面粉和芝麻,口感香脆,保存時間長,深受當地群眾喜歡。
好吃的焦饃離不開優質的芝麻,項城市素有“白芝麻之鄉”的美譽。2018年,項城白芝麻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常年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成為當地富民特色產業。
當地在做大芝麻種植規模的同時,也在不斷延伸芝麻產業鏈條。
周口市老磨坊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生產芝麻香油和芝麻醬的龍頭企業,該企業每年要從農民手里收購2萬噸芝麻。
“河南周口、駐馬店這一帶是優質芝麻的主產區,以此為依托,我們把芝麻香油和芝麻醬銷售到全國各地。”該公司總經理李永生說。
項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欒曉剛告訴記者,芝麻全身都是寶,除了做成芝麻香油、芝麻醬、芝麻球、芝麻焦饃等產品外,芝麻葉瑜伽教室也開發出了很多品種,如芝麻葉面條、椒鹽芝麻葉、芝麻葉香菇醬等,此外,芝麻桿加工后還能做飼料和聚合板材。“芝麻的產業鏈越長,農民的收入就越高。”
“十四五”以來,河南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高效種養業轉型升級為抓手,因地制宜支持花生、芝麻、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全省經濟作物持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不僅為全國“菜籃子”產品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而小樹屋且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河南錨定農業強省建設目標,持續強龍頭、促創新、延鏈條、樹品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在做大做強“食字號”“原字號”的同時,做優做特“健字號”“藥字號”,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努力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富民惠民相統一。
在湖南,多個農業縣因地制宜,推動當地農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2024年石門縣柑橘鮮果銷售收入預計突破12億元,漢壽縣生態化養殖的甲魚可以賣個人空間到七八十元一斤,“楠竹之鄉”教學場地桃江縣竹子的“潛能”被深度挖掘……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為三湘大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建設和美鄉村,打造幸福生活
沿山路迤邐而上,記者來到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水碓坑村,只見竹林環抱,小溪潺潺,房屋古樸,一派靜謐祥和的傳統鄉村景象。
水碓坑村黨支部書記潘建鋒介紹,村內保存著古民居建筑20多幢,還保留著手工造紙用的水碓、紙槽、腌塘等珍貴文化景觀。
前些年,村里年久的老屋有的坍塌、有的損壞,村莊缺乏發展空間、面臨凋敝。如何轉變發展思路?村里決定保護利用好村里的古宅,修舊如舊,讓老宅重新煥發光彩。村干部們帶頭,整理修復自家倒塌的房屋,打造成“廢墟畫廊”,古法造紙作坊群、古民居直播基地等新業態也不斷出現。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水碓坑村通過挖掘紅色文化、紙山文化和村落保護性開發,將村里的古民居有效地利用起來,原本幾近荒廢的村落重現生機,開辟成了甌海紙文化科普和旅游的新線路。
“水碓坑村如今成了各地游客的熱門打卡地,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也解決了不少村民就業。”潘建鋒說。
城鄉同質飲水率先基本實現、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記者從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多年來,浙江始終把“千萬工程”作為補齊鄉村短板的發展工程、惠及農民群眾的民生工程。以“千萬工程”為牽引,縮小“三大差距”,加快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浙江進一步打開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浙江的實踐探索,是我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縮影。
目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通過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過90%,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時租場地…
放眼廣袤鄉村大地,越來越多的村莊正變得更紅火、更美麗、更宜居,農民群眾有了更加幸福的家園。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是奮斗的身影。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久久為功、真抓實干,全舞蹈教室力以赴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一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正徐徐展開。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