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4月7日電題:城市“金角銀邊”里的“治理文章”
新華社記者馬劍、吳振東、鄭生竹
早上8點半,上海市民吳女士帶著兩歲半的外孫女,來到離家步行只需10分鐘的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街道社區“寶寶屋”。隔著落地窗,她看到孩子在老師的陪伴下開心地玩耍,便轉身忙自己的事去了。
就近就便,是社區托育的顯著特點。這處社區“寶寶屋”利用街道閑置場地打造,90平方米的空間分設益智、涂鴉、運動、“娃娃家”等區域,提供托位30個,每天根據預約人數以1:5的師生比配備照護力量。“離家近、環境好,外孫女很喜歡來這里。”吳女士說。
在上海市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寶寶屋”,小朋友與外婆揮手說再見。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
就餐、鍛煉、買藥、小修小補——近年來,靈活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在城市社區公共空間“見縫插針”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成為一種有益嘗試。擁有上海、杭州、南家教場地京等多個重要城小樹屋市,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做好龐大人口基數上的“治理文章”,蘊便民服務于方寸之地,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自從社區助老餐廳開了以后,繆阿姨將其當成了自家廚房。2023年上半年,這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百尺溇社區的助老餐廳裝修后重新營業,生意紅火,前來就餐的老人絡繹不絕。“種類多,價格公道,味道也蠻好。老年食堂幫了我們大忙。”繆阿姨說。
蕭山人深1對1教學知,老年人就餐“小事”就是民生大事。蕭山首批公建民營模式的助老餐廳之一的百尺溇助老餐廳應運而生。餐廳由政府投資建設、企業運營管理,向全體所屬街道戶籍老年人開放,適當面向社會人士補充經營。老年人享受相應折扣,社會人士則根據餐廳定價消費。
浙江杭州,市民在位于高鐵橋下的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打籃球。新華社記者黃宗治 攝
在江蘇省南京市,一些老舊小區依托物業延伸出服務新場景。縫紉機、理發椅、血壓計……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紅廟物業社區服務中心,由小區進出通道改造而成,面積僅有60平方米,除承載業主報修、意見受理等傳統服務外,還拓展多項便民服務。
“老舊小區大多沒有配建物業用房,在有限的公共空間內嵌入社區服務,是‘螺螄殼里做道場’。”紅廟物業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張家棟說,該中心還與屬地高校合作,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一大批優秀志愿者為便民服務注入新生力量。
社區是小樹屋離群眾最近、感知最靈敏的“神經末梢”。業內人士表示,建設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應根據各地實際穩步推進。如何算好政治、經濟、民生“三本賬”,循序漸進讓溫暖之舉精準落地,將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瑜伽場地一道時代考題。
2024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導則(試行)》,提出通過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讓更多群眾享受到身邊和“家門口”的優質普惠公共服務。導則特別指出落實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的要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通過建設嵌入式服務設施,達到每百戶居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
一些長三角“明星城市”已爭相曬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小目標”。到2025年,杭州將建立相對完善的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政策保障體系。杭州市區遴選80個社區開展試點,新建或改建功能集成、布局合理、普惠共享的民生幸福共同體80個。2024年,上海市將聚焦解決“急難愁盼”民生難題,計劃推進不少于100個社區開展嵌入式服務設施示范試點,布局實施不少于30個先行試點項目。